浮雲什麽意思(浮雲二字真正的含義是什麽)

# 博客 2025-07-05 08:20:05 ttzt

對《論語ⷨ🰨€Œ》中“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”的“浮雲”,前人見仁見智,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。歸納起來,主要有三種意見。其一,認為“浮雲自在於天,非己之有”,因而“浮雲”指與己無關。其二,認為是喻指聚散無常,容易逝去。皇侃《論語義疏》又雲:“浮雲倏聚歘散,不可為常,如不義,富貴聚散俄頃,如浮雲也。”其三,認為是比喻不值得重視的事。《辭海》(第六版)“浮雲”條釋雲:“比喻不值得重視之事。”《辭源》(第三版)“浮雲”條釋雲:“比喻不值得開心和重視的事情。”

我們認為,“浮雲”當是喻指不義之事物。

首先,從先秦文獻看“浮雲”之義。“浮雲”用來比喻不義之人或事。“日月欲明,浮雲蔽之;河水欲清,沙土穢之。”(《文子ⷤ𘊥𞷣€‹)其中的“浮雲”“沙土”用來比喻不義之事物。最早將“浮雲”比喻奸邪小人的,是戰國末期楚國的宋玉。“何泛濫之浮雲兮,猋壅蔽此明月。”(《楚辭ⷤ𙝨𞯣€‹)這裏的“浮雲”喻指不義之人,即奸邪害賢的小人。

其次,從《論語》記述看“浮雲”之義。孔子一貫主張“義”,反對“不義”。《論語》中多次提到“義”。據楊伯峻統計,“義”在《論語》中共出現24次。劉熙《釋名》解釋:“義,宜也。製裁事物使合宜也。”《漢語大字典》:“義,適宜。”《漢語大詞典》:“義,謂符合正義或道德規範。《論語ⷨ🰨€Œ》:‘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’”從《論語》文句看,“義”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標準,是君子行事的基本規範。孔子對“義”是極其推崇的,認為君子行事,“義以為質”“義以為上”“義與之比”,而修煉人格、提高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就是“徙義”。與“義”相對的是“利”。孔子講君子、小人,有義利之辨。據李零統計,在《論語》中,孔子講“利”確實比較少,共有6處。從中可以看出,多數情況下,孔子把“利”當作負麵的東西來看待。比如:“放於利而行,多怨。”(《裏仁》)“見小利則大事不成。”(《子路》)“子罕言利與命與仁。”(《子罕》)或者把“利”放在“義”的限製之下來講。比如:“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”(《裏仁》)“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”(《憲問》)從中可以看出,孔子認為,君子行事的標準是“義”,違背“義”的原則而隻知取利的人,則是“小人”。

再次,從後代文獻看“浮雲”之義。從上文可知,先秦時代“浮雲”可喻指“不義之事物”。我們對北大BCC古代漢語語料庫進行檢索,發現後代文獻中的“浮雲”也可用來喻指“不義之事”或“不義之人”。兩漢時期,“浮雲”這一喻義得以沿用。比如:“邪臣之蔽賢,猶浮雲之障日月也。”(陸賈《新語ⷦ…Ž微篇》)“浮雲蔽白日,遊子不顧返。”(《古詩十九首ⷨጨጩ‡行行》)唐以後,用“浮雲”作喻的也不乏其例。比如:“總為浮雲能蔽日,長安不見使人愁。”(李白《登金陵鳳凰台》)“背恩慚皎日,不義若浮雲。”(崔峒《劉展下判官相招以詩答之》)浮雲遮擋日月,本屬自然現象。由於“浮雲”和“白日”經常連用,因此成為古人的一種比喻模式。古人常用“浮雲蔽日”來隱喻奸邪蒙蔽聖君,賢士遭到君主冷落。這裏,“浮雲”喻指“不義之人”。有時,也用來喻指“不義之事”,例見上文。可見,“浮雲”喻指不義之事物這一義項,先秦已經出現,並且沿用至後世。


#相关推荐

  • 评论列表 (0条)

 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~

发布评论